李永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分配到新疆这块陌生之地。
李永胜,宁夏固原人,2016年毕业于江苏建筑工程技术学院测量专业,同年6月正式来到市政工程公司工作,7月分配到新疆项目部担任测量员。2018年,李永胜被市政公司授予优秀新员工荣誉称号。
初来新疆
“刚来的时候,一切都不适应,我是夏天到这的,工地上就跟火炉似的,气候成了我最难克服的一个环节”李永胜这样告诉笔者。
乌鲁木齐的夏天,阳光照射时间特别长,晚上十点多了,太阳还在头顶上洒着刺眼的光芒。道路施工里程长,区域跨度大,施工停留时间较短,所以现场连一个休息的小棚子都没有。李永胜和同事们脚踩着130℃以上的沥青拌合料,头上顶着西部戈壁特有的灼热阳光,在工地上挥汗如雨,鞋子都磨破了好几双,甚至脚底也磨出了血泡。
“我当时特别后悔来到新疆,就想辞职回家。”李永胜有点惭愧地说道,“后来同事和领导知道我的情况后都来安慰我,让我坚持住,”李永胜继续说,“我平时喜欢打篮球,同事知道后就拉我一起打球,缓解我初来时的不习惯,他们帮助了我很多。”
就这样,李永胜在在同事和领导的帮助下在新疆扎根下来。
五本笔记本
李永胜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还是稀里糊涂,特别是施工技术参数,比如多碎石沥青混凝土、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ATB-25、AC-20C、AC-20C(加抗车辙剂)……
“说实话,刚开始我被这些晦涩的专业符号给搞的晕晕乎乎,”李永胜有点不好意思挠着头说。但是李永胜没有被困难吓倒,项目部大干的时候,每天作业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,没有太多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。
“我想到一个笨的方法,就是把不会的东西记在本子上,然后再找有经验同事请教。”李永胜从此只要遇到有什么不会的,立马掏出笔记本把不会的记上,抽出时间向能人请教,同事们有时看到后开玩笑地说他真是个“老古董”,李永胜只是笑笑。李永胜的这个“笨”方法在他记满了五本笔记本时终于见了效,他逐渐掌握了道路施工管理的全套质量安全控制的要领,在接下来的乌鲁木齐BRT6号线、4号线施工中李永胜独立地进行了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,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。
工地之歌
2017年10月,市政工程公司新疆乌鲁木齐三宫停保场项目正式进点,由于场地拆迁、供水供电等前期三通一平条件不具备,施工队伍无法进场施工,防尘环保维稳设施以及企业形象设置等前期准备工作又不能拖延。项目部组织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自己动手,安装围栏、张贴文化墙和宣传板、安装洗车台和扬尘监控等设备。乌鲁木齐的十月,气温已经十分严寒,李永胜作为现场技术员本不负责具体这些工作,但他毅然与大伙一起头顶狂风暴雪、脚踩冰霜泥泞,奋斗在工地上,与项目员工一起谱写了一曲工地之歌。努力就会有回报,新疆项目部顺利地通过了乌鲁木齐市安监站开工验收、冬季施工达标、春季复工达标等三次检查验收。
故事同样发生在2017年,不过是在更加寒冷的冬夜。当时正处于6号线部分车站的收尾阶段,乌鲁木齐BRT车站的施工作业只有在下半夜快速公交停止运营的短暂窗口期进行,人员、材料、设备的准备调度都是非常紧张,就像打仗一样争分夺秒。晚上,刺骨的寒风能把厚厚的棉衣刮得像一层薄薄的窗户纸,连续20多天的施工中,李永胜每天晚上都早早的赶到工地安排好施工所需的设备材料,与施工人员一起争分夺秒开展施工作业。在施工工地,李永胜在寒风中瑟瑟发抖,他心里不停默念,工人都不说自己辛苦,自己有什么理由谈苦说累!天气寒冷,工人工作积极性有所下降,他于是是亲自动手操作施工机具,工人也被他的身体力行所感动,纷纷抖擞精神,甩开膀子和他一起奋战在工地。
在西北荒漠中,有这样一种树,它枝干高大、粗壮、虬曲,深深地扎根与荒漠戈壁滩中,它生而千年不死,死而千年不倒,倒而千年不朽,它就是胡杨。李永胜第一次见到胡杨就被那荒漠中的生灵触动了,在荒芜的戈壁中,竟然有那样的一种生物,旁边没有其他生物,它就在如刀的漠风中傲然挺立着,烈日照在它的驱干上只是增添了它的光泽,坚韧得犹如一名伟岸的大丈夫。
李永胜想成为一个拥有胡杨树那样品格的人,不畏困苦,坚韧屹立。现在,他正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践行着这一点。(崔凯 周界国)


